第壹千八百四十二章 穿越者
蘇廚 by 二子從周
2021-7-9 21:49
千年之後,五蘇祠。
導遊小姐姐們穿著古代仕女服裝,相貌溫婉,身材婀娜,談吐得體。
專業知識非常豐富才是重點。
說是祠堂,其實是壹個大型紀念性場所,中間是壹個大廣場,廣場左側是眉山蘇氏學術研究會,右側是壹個大型博物館,前方真正的祠堂部分反倒是很小,乃是原紗縠行蘇宅的舊址。
舊址仍然保持著原先的風貌,不過門口有壹座石頭屏風。
壹位衣著樸素,戴著黑邊眼鏡,背著雙背帆布書包,相貌文秀的年輕人,正看著上邊鐫刻的那首《蔔算子》。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聘請來講解的導遊小姐姐對眼前這年輕人印象很好:“妳是學生?哪個學校的?”
年輕人說道:“我是電子科大的,才從東勝州大湖區回來,剛在那邊做完壹個野牛電子跟蹤的誌願項目,回來離開學還有幾天假期,就來眉山玩玩。”
“哦。”小姐姐點頭:“我也是誌願者,川大歷史系的。”
說完開始對年輕人介紹:“這是蘇文公《麈塵錄》裏的壹首詞,據他記載,乃是京師大學堂壹名毛姓圖書管理員所作,為平生最愛。”
“後人覺得,這首詞和蘇文公的生平,契合異常,故而頌揚得很廣。建廣場的時候,就將它刻在了這裏。”
“京師大學堂毛姓的圖書管理員?”年輕人回憶了壹下:“好像沒什麽印象。”
小姐姐在心底裏偷偷翻了個白眼:“是的,後人對蘇文公生平追索極深,可是都沒有找到這位管理員,也是個謎團了。”
帶領著年輕人繞過是屏風,前方就是祠堂正門,門上掛著壹塊大匾額,匾額上四個飛白大書——“輔神庇聖”。
小姐姐解說道:“這道匾,是德宗皇帝趙茂親筆禦題。”
“說起來這裏也是壹樁公案。蘇文公去世後,德宗皇帝命群臣擬文公哀榮,可文公歷仕仁、英、神、聖、德五朝,功高蓋世。群臣以為當在王安石、韓琦、富弼、歐陽修之上,然功績太多,議論也就不壹。”
“最後還是德宗定議,認為文公最大的功績,在輔佐神宗,扶保聖宗,奠定千秋萬代之丕基。於是親書了‘輔神庇聖’這四字碑額。”
年輕人點了點頭:“嗯,德宗這手飛白,倒是頗肖其祖,還青出於藍。”
小姐姐稍微有些驚訝:“妳有見識啊,大家都知道十壹王爺瘦金體精妙,但是神宗的書法卻因後來那次顯謨閣大火,沒有傳世的。”
“有史載說他‘善飛白’,德宗仰慕神宗,自幼習練,也頗得神髓。”
年輕人笑了:“這字寫得比他祖父好多了。”
小姐姐揶揄地笑道:“難道妳還見過神宗的字不成?”
“啊?”年輕人不禁楞了壹下,赧笑道:“有宋壹朝,書風自蘇黃米蔡方得大行,其後宮中才多有名師。”
“比如端王就是從黃山谷追求書道,因此後人邁越前人,也不奇怪。”
小姐姐抿嘴笑:“雖然有些道理,不過藝術和科學不壹樣,積累的東西壹文不當,突破創新才價值千金。”
“趙佶乃是宗室裏的書畫天才,就算他的後人,也沒有能邁過他的。”
年輕人微微壹笑,也不想和漂亮小姐姐擡杠:“說得也是。”
等到進入祠堂,卻是壹個小方院,周遭都是售賣書籍、字畫、刺繡、瓷器、美酒、小吃的專櫃。
小姐姐說道:“當年紗縠行蘇宅便是這樣的結構,迎門的小院是接待絲綢商人,看樣品的地方。蘇文公改造川中絲織、紙墨、印刷、瓷器、酒業,造福千年,眉山的特產,這裏都有。”
推銷得很藝術,年輕人看了壹圈,只對書籍比較感興趣,於是來到專櫃之前。
這裏是琳瑯滿目的各種圖書,除了當代名家對蘇家各位人物所作的《評傳》、《生平考》、《著作年表》、《軼事匯編》等論文類作品外,還有後人以他們為藝術形象,所創作的紀傳體文學作品,既有古代評話、傳奇,也有今人的小說。
然而這些,只占了整個書店的壹半,另壹半,則是蘇家人的原著,堪稱汗牛充棟。
每次帶著遊客來到這裏,看著他們吃驚的樣子,身為眉山人的小姐姐就不禁驕傲。
“這裏都是蘇氏壹門所作的文字,包括天文、地理、醫藥、機械、化學、物理、數學、哲學、政治、軍事、經濟、詩詞、散文、戲劇理論、音樂理論、繪畫理論、小說、奏議、書信等多種。”
“我們博物館多年來壹直在努力,整理出版蘇門諸子的原稿高清影印版,壹直沒有停止過,讓大家能夠在閱讀文字的同時,還欣賞到他們當時的書法,修改筆跡,創作心態。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出全。”
“因為根據不完全統計,光五蘇祠的主角,蘇頌、蘇洵、蘇油、蘇軾、蘇轍五位,他們的著述就高達八千萬字,其中僅蘇文公就多達五千萬。”
“那是《麈塵錄》和《倫理》的加成。”年輕人微笑搖頭,突然問道:“《廚經》有多少字?”
“啊?”小姐姐不禁楞了壹下,很少有遊客會關心這個:“我只知道《廚經》記錄了菜品六千七百多道,各式調料近百種,酒類六十多種,字數還真是不清楚。”
不過小姐姐很敬業,拿起掛在脖子上的手機:“我查查看……”
“不用不用。”年輕人趕緊制止:“我們繼續吧。”
小院中間竟然是個供燒香燭的鐵架,年輕人壹看不禁莫名其妙:“這是幹什麽用的?”
小姐姐很無奈:“僅到紹聖年間,眉山蘇氏就已經‘壹門十進士,父子兩探花’。”
“大家都說這裏是天下文氣所鐘,每年都有很多考試的學子來這裏參拜。”
“有些迷信的父母,還要在屋外燃香燭,好幾次差點引發火災。”
“最後博物館覺得,不如專門給這些人設置壹個燒香燭的地方,總比他們四處亂來的好。”
“啊?”年輕人不禁啼笑皆非:“當年京師大學堂可是有拿雞蛋砸明潤雕像的傳統,怎麽到現在還拜上了?”
“是嗎?”這故事可是連小姐姐都沒有聽說過:“我怎麽都不知道?”
“元符九年京師大學堂數學院的期末考試,壓軸題就是蘇明潤出的,原題是——請證明:到平面上兩定點距離比相同,且比值不為壹的動點,其軌跡是壹個圓,並請求出該圓半徑。”
“壹句話,五張草稿紙,絕大部分考生都吃了零蛋,於是憤怒的學生們跑去蘇文公的雕像前拿雞蛋回請他,因為聽說蘇文公從夔州任上就留下了病根,最討厭吃雞蛋。”
“打那時候起啊,每逢期末考,學院就形成了這麽個傳統,這叫‘拜蘇公,破零蛋’。”
小姐姐聽得嬌笑不止,還真拿起手機查了查:“誒?妳說的這道題還真有……不過蘇文公是不是討厭吃雞蛋……誒,也查到了!”
當下手機:“但妳說的學生砸雕像的事情卻不見記載,肯定是騙人!再說了,活人為什麽會塑雕像?”
“皇家傑出貢獻終身成就獎啊,有塑像的!”年輕人有口難辨:“這是真事兒,估計……後來蘇文公地位愈加崇高,朝廷將這事兒給禁了吧。”
說完不禁嘆氣:“設若蘇文公在天有靈,只怕他更喜歡學生們請他吃雞蛋,而絕不願意享受這樣的香火。”
小姐姐笑道:“蘇文公不高崖岸,提舉京師大學堂期間和學生們鬥法的段子,都給編成笑話集了,就算拿雞蛋砸他雕像,那也是喜歡他的壹種表現。”
“這倒是真的。”年輕人點頭:“到了七十多歲,每年開學還要拿著掃帚去校門前冒充掃地老頭,偷聽新生對學校的印象和意見,接著聊天騙人家給學校提建議,可也是只有他才做得出來。”
說完補充了壹句:“不過學生們真的非常喜歡他。”
走過小院就是祠堂正廳,迎面是三尊蠟像,手持牙笏端坐,兩個紫袍壹個紅袍,倒是栩栩如生,中間的是蘇頌、左邊的是蘇洵、右邊的蘇油。
這不是按照官位和成就來的,而是按照兄弟年齒來的。
旁邊側位也分坐了四人,裏間兩個年紀較大紫袍官員的相對而坐,壹胖壹瘦,乃是蘇軾和蘇轍,外邊兩個年紀較輕的也相對而坐,壹個錦袍,壹個紫袍,正是武職的扁罐和文職的漏勺。
外圍還有壹圈人物,都是朱紫錦袍加身,則都是四人的子嗣了。
小姐姐介紹道:“這裏供奉的人物其實遠不止五蘇,不過祠堂最早建立於睿宗年間,當時只供奉了蘇頌、蘇洵、蘇油、蘇軾、蘇轍五位,雖然後來做了增加,但是大家還是習慣叫這裏五蘇祠。”
“蘇氏壹門,蘇頌做到了參知政事;蘇轍做到了右仆射;蘇油做到了左仆射;後來做到宰相的還有蘇邁,蘇軛,做到參政有蘇迨,蘇遲。加上做到使相的蘇軼,時人稱之為‘壹門七相’。”
年輕人笑道:“蘇子瞻大而化之,杵兒後來做了駙馬,不然的話,怎麽都應該壹門九相才對。”
小姐姐點頭表示同意。
欣賞過蠟像之後,轉入後進,卻是壹間獨立的祭室,同樣是壹奉四配十二哲的格局。
小姐姐介紹道:“德宗之後,蘇文公地位越來越高,先是進入文廟,列於孔聖之側。到壹百二十年後的襄宗年間,始尊為理昭王,從文廟獨立了出來。”
“祭典與文宣王、武成王比。以張載、陳昭明、蘇容、陳梧為四哲,以沈括、邵伯溫、衛樸、賈憲、朱吉、劉益、石通、李擎、李誡、畢觀、郟亶、蔡京為十二賢配享。”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其中有兩名女性。蘇容和畢觀,她們也為理學的奠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也是除女媧外,華夏第壹次有女性得配文宣、武成、理昭級別的國家祭儀。”
“蘇山長和觀兒,她們當得起。”年輕人表示完全贊成。
“還有壹點,陳昭明、蘇容、陳梧,這本是壹家子,這也是非常特殊的地方。”
“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聖聞周達曰昭,聖聖通合。”年輕人微微點頭:“倒是妥帖,不過蔡京擔任過兩任首相,怎麽卻掉到了尾巴上?”
小姐姐說道:“這裏只論學術,不論官階,蔡京是以在經濟學上的創建入選的。”
“那為何沒有趙宗佑?”
“呃……”小姐姐越來越覺得眼前這年輕人不簡單,連謚法都能張口就來,元符九年明算科試題這麽冷僻的知識都知道,恐怕就連博物館裏的博士生都沒這水平。
而所談的話題,所問的問題,也總是在關鍵點上,趕緊解釋道:“趙宗佑按道理說也應該配享的,不過當時議者認為他是宗室,不當在理昭王之下,與蘇頌、蘇八公、張方平同理,因此不入配享。”
年輕人伸出中指頂了頂眼鏡架,嘀咕道:“這可就真是虧大了……”
從大殿裏繞出來,卻是壹處後院花園的格局,那棵黃荊樹,還有那棵荔枝樹,都還在。
這裏也被布置成壹個小展覽館,陳列著幾蘇的仕途、成就、著作、交遊等科普性的展板。
同樣的,這裏也有壹個書店。
花園後面還有壹個水榭,從水榭出去,就是壹個新建的小公園。
小公園的草坪上,有幾尊大理石雕刻的仕女。
小姐姐說道:“當時的蘇家,是女性最自由壹個團體,很多蘇家女性,也都做出了傑出的成就。剛剛那個書店裏售賣的,都是她們的詩詞、哲學、倫理、義理、音樂、金石、考古、評論等專著。這裏是她們的雕像。”
年輕人壹個個地認過去,觀書的程夫人、制版的蘇八娘,描瓷的二十七娘,仗劍的石薇,手持量角器的蘇小妹,著書的畢觀,都是或站或坐。
只有壹個女子,拿著酒杯,以肘支身,仰視天上的白雲,若有所思,那就是易安了。
畢觀的身側還有兩名女性,壹個年長的在調琴,年幼的在吹簫。
調琴的是綠箬,年幼的卻不認得,年輕人不禁問道:“吹簫的這位是誰?”
導遊小姐姐都驚著了:“妳知識如此豐富,不知道她?她就是蘇逗的妻子,華仙公主啊。”
“哦是她啊……”年輕人這才明白過來:“我只見過她小時候……”
“對。”導遊小姐姐說道:“華仙和杵兒七歲同窗,十八歲成親,大家對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七歲入學時,初次見面三難蘇逗的故事。”
“嗯。”年輕人說道:“事後孟皇後就給兩人定了親。”
小姐姐繼續說道:“結成夫妻後,二人跨過大海,華仙公主襄贊夫君治理新宋洲,聰慧仁德,土人以為神靈,也是了不起的女性。”
看過雕像繼續向前走,公園裏還有壹個碑林,卻是幾蘇和他們的門生故舊知交的相關書法作品,以及歷代文人評價幾蘇功績的詩詞文章。
年輕人在這裏所耗的時間最多,壹路欣賞著,壹路給小姐姐講解碑上的法帖、信件、詩詞的來歷,還有人物之間的關系,作者的履歷,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發生的許多故事。
後人的他不知道,但是與幾蘇同朝同時代的那些人,可以說壹清二楚。
導遊和遊客到此來了個顛倒,小姐姐卻聽了個興致盎然,心中對年輕人不禁越來越佩服。
等到來到壹塊碑前,年輕人停了下來:“誒?明潤……呃蘇文公這詩我卻是沒見過。”
小姐姐訝異道:“怎麽可能?這首詩可是蘇文公最有名的壹首呢!”
年輕人又細讀了壹遍碑文:
蟆頤山下此江深,雨野煙亭次第分。
屐笠遲歸穿鹿寨,囊壺幾罄越藜門。
停葉瑤弦誠自晦,彌風松酒不長溫。
桃花遠意容吾醉,叵耐春溪易誤人。
“沒啥特別出彩的地方啊?”
小姐姐抿嘴壹笑,自己終於有勝過這年輕人的地方了:“蘇文公晚年九十以後,據說人已經糊塗了,經常胡亂瞎畫些素描,當時沒人能夠明白,文公畫的到底是什麽。”
“後來人們才發現,裏邊有大分子結構、脫氧核糖核酸、大型水電站、大客機、計算機、基站、火箭、衛星、空間站、潛艇……”
“再後來,壹個叫二子的網絡寫手,從這些圖畫裏得到了靈感,開了本連載,就是以蘇文公為主角。”
“書中的文公,卻是從我們現代穿越到古代去的。”
年輕人搖了搖頭:“怎麽可能?明潤雖然學識豐贍,但那都是來自三墳五典,聖人經義,俯仰天地,綜析人倫。”
“其詩詞、文章、道德、義理……有豈是普普通通壹個今人,穿越過去就能夠輕松成就的?”
小姐姐笑道:“妳這是專業人士的口吻,老百姓才不管呢,他們就喜歡獵奇。”
說完壹指碑文:“而且人家還找到了證據。”
“證據?就這個?”
“妳將這詩每句第五字連起來讀壹讀。”
“此,次,穿,越,誠,不,容,易……啊哈?”
小姐姐得意地道:“這首詩也是蘇文公作於九十之後。據說他那時最喜歡的,就是在艮嶽下的芙蓉池釣魚。”
“開始糊塗後,就常常把萬歲山當成蟆頤山,把景龍江當做玻璃江,以為自己在眉山老家。”
“這就是蘇文公最著名的‘穿越詩’,二子咬死說這就是證據,蘇文公是今人穿越到古代的證據!”
“至於他的學識,那也是他穿到那邊去後重新學的,這叫‘六經註我’!”
“現學的……”年輕人不禁恍惚了起來:“原來如此啊……”
“餵!”小姐姐伸手在年輕人眼前晃了晃:“妳沒事兒吧?”
看著小姐姐漂亮的小手,年輕人啼笑皆非地嘀咕道:“別說,還真有可能啊……”
“怎麽可能?!”蘇油很明顯是小姐姐的偶像,急了:“那是二子混賬!為了訂閱故意歪曲我們華夏先人的成就,說得就跟我們撿現成便宜似的!”
“這麽壹說還是妳有理。”年輕人立刻站到了小姐姐的這壹邊:“不是親歷者,都不知道那段時間的艱難……”
從五蘇祠出來,小姐姐對年輕人的好感更是倍增,見年輕人同她告別,轉身離開,咬咬嘴唇,突然喊道:“餵!”
年輕人轉身:“還有事嗎?”
小姐姐想了想:“妳的歷史知識真是淵博,我的導師陳魯平先生正在招收宋代歷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想不想試試?”
說完低了頭:“這樣妳就是我師弟了……畢業後,還能壹起留在博物館工作……”
年輕人說道:“我是學信息工程的,歷史只是愛好……”
小姐姐就好想吐槽,就妳在碑林裏說的那壹通,妳都是愛好,叫我這專業的情何以堪?
想了想,嗯,還是要給導師爭取壹下好苗子:“妳熟悉《宋史》嗎?”
年輕人說道:“熟悉倒是熟悉,不過我就只熟悉聖宗朝以上。”
“夠了夠了!仁英神聖,乃華夏數千年來最大變局!此次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就是這個。”
“除了個人傳記和人物關系,妳還有什麽拿手的?歷史方面?”
“個人傳記和人物關系我只能叫壹般,我這個人不太喜歡朝政……”
小姐姐已經想捋袖子,再謙虛我可要打人了,卻聽年輕人繼續說道:“拿手的嘛……主要還是古代數理,易數也還過得去,剩下的……大約就是十五誌裏的那部分——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
小姐姐都要哭了:“妳到底是什麽怪物?愛好者怎麽可能喜歡那些?導師出題最喜歡從這些裏邊選,弄得人壹個頭兩個大……”
說完摸出手機:“加微信加微信,以後妳就是我的作業幫了。”
等兩個人加了微信,年輕人問道:“妳真覺得我行?”
“當然行!”小姐姐對年輕人比對自己還有信心:“十五誌都能搞明白,導師以後絕對對妳偏心……誒?妳頭像是個啥簽名?幹壹?”
年輕人笑道:“這不是簽名,這叫花押,代替簽名用的。”
“這個也不是幹壹,卻是三個數字的合體……二十壹。”
《全書完》
完本感言
《蘇廚》終於完本了。
從2018年11月16日開始,寫到了2021年6月20日,前後花了兩年半的時間。
這本書是老周的第二本長篇,和《山溝》壹樣,也是執念。
因此對成績並不期待,開書之前也做好了心理準備,不如何失望。
老周有兩個兒子,無論《山溝》,還是《蘇廚》,其實都是想要留給他們的,壹些精神方面的“儲蓄”。
當然《蘇廚》所想要講的東西,比《山溝》多出了許多,結構也宏大了壹些。
但是老周自己都想不到,篇幅會從原計劃的三百萬字,擴大到了四百八十萬字,遠遠超出了自己的計劃,幾乎從壹本變成了兩本。
老周的最初的大綱裏裏,故事的結尾,蘇油放任趙煦死去,然後扶趙佶上臺,他和蔡京兩人輪流治政,徹底把控住朝堂,也從此徹底把控住歷史的走向。
但是寫到後來,老周無法如此下筆,因為老周發現蘇油的性格,絕對不會像大綱裏那樣絕情,放任趙煦在年紀輕輕的時候死去。
這本書主角跨度時間很長,因而在寫作的過程中,告別了很多值得尊敬的、讓人喜愛的、筆鋒壹拐就可以改變命運的角色。
但是老周沒法改,因為歷史題材遠比老周想象的困難,比如程夫人的命運,如果改掉,那麽二蘇的仕途軌跡也會跟著改變,兩位角色的經歷、著作,大蘇那些美妙的詩詞,就不可能存在了。
其它很多角色也有相似的問題,書裏的《石鐘山記》從蘇軾的作品變成了蘇遜的作品,就是例子。
類似的遺憾還有很多,老周也不忍心,但是因為能力不夠,老周沒法改變他們的命運,否則就會破壞全書的設定和架構。
開書之前,老周本來以為憑借自己的見聞閱歷、多年思考,應該支撐得起這個題材。
然而事實證明老周過於自信了,寫到後面越來越心虛,越來越覺得儲備不夠,很多書都需要重新讀壹讀。
就跟書裏曾經說過的那樣,宋朝是壹個被很多人誤解很深的朝代,主要就是因為軍事上的弱雞,招致了過多鄙視的目光。
而秦朝、漢朝、唐朝、明朝,得到的待遇就好得多,很大的原因,其實就是對外戰爭勝利的加成。
很簡單的兩個例子,就能說明普通人對這個朝代的偏見。
壹個就是很多人以為是真理的謬論——有宋壹朝三百多年,起義四百多次。
老周已經在書裏詳細解釋過這個誤會的來龍去脈。
還有壹次和作者——歷史頻道的作者——聊天的時候,那作者認為宋朝皇帝並不仁慈,給我截了壹連串的截圖,內容是宋神宗期間免除各地許多土貢,荔枝有多少顆,茶葉有多少餅。
那個數量看上去不少,比如荔枝,壹萬多顆。
那名作者的言下之意,是說宋代的君主是腐朽的統治階級,他們所謂的“仁”是虛假的,他們為了享樂,施加在老百姓身上的負擔,是沈重的。
他們免除這些土貢之旨意,就是他們之前壓榨和剝削百姓的明證。
於是老周就問了他壹句,其他朝代呢?
比如妳崇尚的大明,妳看的那篇文章,做過橫向比較嗎?
老周讓他去查壹查,看看歷朝歷代各地給中央的土貢數目有多少,然後再做壹個橫向的列表,之後,大家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順便給他也截了壹個數字,明代初期,各地土貢數量高達兩百多萬斤,到明代中期,壹度增加到近三百萬斤。
當然之後就好多了,因為統治者嫌麻煩,直接改收銀子了。即便這樣,清代各地貢茶,也是以萬斤為單位。
雖然他們還愛喝奶。
老周承認,所有封建王朝的君主,的確都是統治階級代表,他們施加在老百姓身上的負擔,的確也是沈重的,這壹點,完全不存在什麽問題。
但是罪孽有輕有重,至少北宋王朝的統治階級,在某些方面作孽的程度,遠比其他王朝的其他君主,要輕得多。
比如內官這個封建王朝最大的罪惡,宋神宗親自裁定上限為壹百人。
所以用那個資料來證明北宋王朝的萬惡,是行不通的,得另找。
當然這些也不能說北宋的皇帝就有多好多自覺,很多時候,還和國力有關。
總之任何歷史問題,都不要簡單化的去看。
現在有壹個讓人擔憂的現象,就是大家在看歷史時候,看到的其實不是歷史,而是壹大堆的偏見,壹大堆別人想讓妳看到的東西。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擔憂,主要是怕自家孩子變成那種靠短視頻增長學問的人,老周才決定寫這樣壹本書,想要傳遞壹種信息。
歷史其實也是壹門科學,而且其實是最容易發現真相的科學。
歷史有個好處,就是原始資料都在那裏擺著,只要妳願意去尋找,總可以找到。
當然首先得有個懷疑的態度,才能產生疑問,之後才會去查實,不會不加選擇地接受網上的那些轉載再轉載。
當然,還要記得查全面壹些。
另壹個大問題,就是史觀。
無法保持壹種平和冷靜的,不偏不倚的,旁觀者的姿態,是讀不好歷史的。
人類歷史的進程,就是人類創造文明成果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經歷了無數的摧毀和重建,而且負責摧毀和負責重建的,往往還是同壹個團體,這些都得辯證地去看。
除了正常的三觀以外,還有壹條也容易被忽略,就是讀史的時候,應該要懷著“人性”。
不要只看到表面文字上那些帝王將相們的豐功偉績,也要多著眼於當時的百姓,看見那些豐功偉績下他們付出的“犧牲”。
沒有必要崇拜,如果用搞科研比喻讀歷史的話,那些歷史人物,其實都應該是科研對象。
科學家會去崇拜小白鼠?最多止步於“喜歡”的程度就可以了。
中國的歷史,因為“三諱”這個操蛋的傳統,掩蓋了太多的真相,塑造了太多的“完人”,讀的時候尤其要小心。
壹個被否定幾千年的人,突然變成壹個被大加頌揚的人;或者壹個被頌揚幾千年的人,突然變成壹個被徹底否定的人,這種歷史大風潮的轉換,是否真實,是否合理,也要小心的評判。
可以選擇隨波逐流,因為必須要保護好自己,必須這樣做,這個沒問題。
但是隨波逐流的時候,腦子也要清醒,心裏也要有壹個衡量的標準,更要有壹條底線。
說回本書,老周只能說,其中的歷史人物的言談,舉止,互動,性格,老周都基本根據歷史記載,有所加工,但盡量真實還原。
基本都有出處,不是胡亂編造。
比如蘇油那年科舉,就是當年的原題;比如呂公著的座右銘,他的那塊硯臺;比如黃庭堅的化石鎮紙,都是有記錄,甚至有實物的。
壹些網上稀奇古怪的言論,比如範仲淹為何要寫《嶽陽樓記》袒護所謂的“貪官”?比如彈劾過歐陽修的蔣之奇,是否該用“奸臣”來定義?書中寫到他們的時候,也順便給了較為詳細的解讀,讓大家看到當時事件和人物的復雜性。
對於兩個重要人物——司馬光和王安石,當很多人開始懷疑老周將他們的形象塑造得前後不壹的時候,老周就知道了偏見的可怕。
原因就在於大家心目中,對這兩個人物形象早有了預設,而且預設得非常單壹。
比如司馬光讓出四個寨子給西夏,就在網上背上賣國賊的名聲,宋神宗和王安石讓地幾百裏給遼國,卻依舊形象高大,原因就在於大家心裏預設的坎,太高,太頑固,太難打破。
佛家有壹個名詞,專門解釋這種現象——“知見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