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吹牛者

歷史軍事

這個故事裏的主人公,或者叫主人公之壹,叫蕭子山。 蕭子山生在70年代的末期,是個普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百六十六節糧食和銀子

臨高啟明 by 吹牛者

2019-5-15 16:17

  在關寧軍的後勤補給史上,有壹個現象曾經引起過趙引弓的註意,那就是關寧軍對現款的迷戀。
  作為壹支擁有十幾萬軍民的武裝集團,糧食是供應中的重頭戲,但是在具體運補上,糧食折色運輸的現象屢見不鮮,有重視白銀過於重視糧食的現象。
  少運糧多運銀,大的好處是減少運輸成本,運輸白銀比運輸同等價值的糧食要便宜得多,銀子運到之後,在當地購入糧食,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是活躍了當地的市場,刺激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但是放在關寧軍身上,這簡直就是個餿得不能再餿的做法。
  關寧軍地處苦寒的遼東,大明丟失沈陽之後,實際保有的不過是從錦州到山海關的壹系列屯堡的走廊地帶,雖然軍戶繼續種地,但是在遼東霜期僅有不到二個月的嚴酷氣候環境下,本身的糧食自給率是非常低下的。依賴關內的糧食供應。
  在這種情況下,運去大量的白銀進行現地調達,不啻於人為制造通貨膨脹。遼東既然根本不可能供應足夠的糧食,就只能依靠從關內商人運入糧食作為補充。關內的糧食千裏迢迢,跋山涉水,壹路被層層盤剝的運到遼東,高額的運和損耗都要加在糧價上。
  原本當地的貨幣存量太多,花了大本錢運入的糧食又不能滿足需要,於是關寧鎮就陷入了壹種通貨膨脹之中,每石的價格高達十多兩,甚至二十多兩。
  如此高昂的價格,對當地的普通兵丁、軍戶和百姓來説都是極其沈重的價格。雖然明面上每名正兵每個月都有三四兩銀子的軍餉,實際除了少數精銳家丁親兵之外,多數人很少有按時按量領到餉銀的時候,能拿到手的銀子即使部用來購糧也難以糊口,只能勉強維持生存而已。
  但是這種通紅膨脹對掌握著分配資源的軍將來説,卻是大發橫財的好環境。通過貪汙軍餉和糧食銷售。關寧軍將們積聚了前輩們不敢想象的財富。
  趙引弓認為:要解決問題還得從糧食上做文章。
  “依我看,依然要運米過去。遼東壹帶糧價極高,五萬石米運去,就算是三兩壹石的價格買下得,賣出去至少也能翻壹倍的利!交割之後,打掉用綽綽有余。”
  沈廷揚眼睛壹亮,隨後又搖了搖頭:“哪裏容得下如此從容!且不説五萬石糧食籌措起來就需要很大的功夫。運到遼東,要找到人買入這五萬石糧食也不是件容易事――”
  即使按照六兩銀子壹石的價格,這批糧食的總價就得三十萬兩,沈廷揚實在法想象有人能掏得出這麽壹筆巨款買。
  如果零零碎碎的分批賣出,運期耽誤了可不得了――雖説這次是嘗試的興致,期限定得很寬松。但是時間拖得太長,保不定關寧將領會以此為借口故意刁難來勒索額外的好處。
  “此事不難,xiǎo弟擔保有人花得起這錢來買。”趙引弓十分篤定。
  沈廷揚用懷疑的眼神看著他,雖然大家都知道趙引弓此人背景神秘,不但有濃厚的“髡賊”色彩,而且很可能背後有廣東的巨宦。但是他居然能對人人視為畏途的遼東的商情如此有把握,不由得讓人起疑。
  但是趙引弓如此的胸有成竹。他又不是壹個好説大話的人――經歷了上次的對日貿易之後,趙引弓在江南商圈裏的信用堪稱壹言九鼎,不至於用大話來誆騙他。
  沈廷揚略壹思索,當即道:“既然這樣,就要有勞賢弟,這次承運的事情,兄的意思是由招商局出面來做。”
  趙引弓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沈廷揚家自己有得是大船,去遼東也用不了很多條沙船。沒必要讓合營公司招商局來幹。沈廷揚是在試探他――若趙引弓是説得是假話大話,絕不敢拿招商局這個“親女兒”去冒險,要是敢接,就説明這個辦法他有足夠的把握。
  趙引弓露出了“驚訝”之色,急忙表示這樣不妥當。
  “斷這樣的道理,”趙引弓連連搖頭,“這可是沈兄的事業。”
  “哪裏的話。招商局也有愚兄的股子。”
  “既然如此,我就從命了。”趙引弓不再推辭,本身他就是要切入這場交易的。
  沈廷揚見他並不推辭,知道他絕非吹牛。不由得放下了壹半心:“只是要籌措五萬石糧食,壹時半會也不容易。”
  這裏面的關鍵是要找個能夠供應如此巨量糧食的大糧商。糧食的質量不用好,因為交兌的是白銀,糧食是拿到市面上賣得――現在的遼東,只要是糧食就不愁賣
  能夠提供五萬石糧食的糧商可不好找。這個時代糧食流通的範圍很xiǎo,雖然已經形成了壹些糧食集散市場,但是輻射的範圍是有限的。
  況且去年的南直各地都有大xiǎo的不同的災害,糧食減產幅度很大。在交付漕運糧之後,地方上余留的存糧有限,要籌措五萬石糧食得找很多家糧行才行。
  如此頻繁大量的買入糧食,價格必然會出現大幅上揚――現在的行情已經在往上走了。而且很難在壹個地方買齊所有的糧食,需要長時間的轉運。沈廷揚估計著,即使自己通過商業絡在南直各處收購糧商的糧食,後抵達上海的時候每石糧運的平均成本恐怕會超過三兩。
  “這且不忙。”趙引弓不慌不忙的説道,“糧食,我也來幫忙想辦法。只是這折色銀還是要盡到手。這事還要拜托季明兄去奔走了。”
  這折色銀子可不是那麽容易到手的,凡有手續必有花,這個道理趙引弓還是很明白的――就算是民主法治的舊時空,商業合作上乙方向甲方結賬都少不了要diǎn綴diǎn綴,何況這個陋規直接上臺面的時代。
  “這是本當之意。”
  趙引弓立刻忙碌起來,在遼東的大盤商是現成的:李洛由的遼海行即有實力,也有銷售絡。由他的商行買下這五萬石糧食是不成問題的。
  雖然賣給李洛由的價格不可能太高,壹石六兩的價格還是沒問題的。三十萬兩白銀他亦不必付現銀,只要付給十萬兩就可以向關寧鎮交兌――對外情報局根據情報得知,李洛由的遼海行在遼東運用的流動資金常年都在三四十萬兩,付出十萬兩現款不成問題。其余的款子,按照他們和李洛由之間的匯兌協議,可以使用匯票抵充在關內各家分號取款或者直接購入貨物。
  在遼東,糧食是搶手,利潤大的商品,不管是銷給關寧軍、東江軍還是滿清,都能賣出高價。這個就看遼海行的遼東大掌櫃自己的選擇了,不幹他趙引弓的事。
  讓遼海行當大盤商,還有趙引弓的另壹個考慮。遼東地面上不管是元老院還是沈廷揚,都沒有太多的關系。要是直接把五萬石糧食運到遼東冒冒失失的發賣,別説遼東有幾家商戶能有這個實力,搞不好糧食給官兵黑去,壹錢銀子也拿不到――登萊壹帶從事遼東生意的商人為此破產的可不在少數。
  李洛由在遼東多年經營,根基深厚,與當地將門和官員的勾結很深,由他名下的遼海行出面自然沒有這樣的顧慮――實話説也只有他這樣的實力派,才敢在那地面上做買賣,還能賺到大錢的。
  剩下的就是關鍵性的問題了,糙米從哪裏來。江南的糧食正是匱乏階段,手裏有糧的大戶肯定要惜售等著賣高價,要等夏糧登場糧價才能有所回落――沈廷揚顯然是等不及了。
  趙引弓的底氣並不像他向沈廷揚保證的時候那麽充足。他原本打算從臨高運來暹羅的糙米,臨高的暹羅糙米是有足夠的價格優勢的,即使運到上海,每石的到岸價也不會超過壹兩。但是暹羅米的到貨依然受限於運力不足,加上大量移民的湧入――到現在為止,臨高的糧食依然是企劃院直接控制進出口和分配的壹級管控物資。要壹口氣從臨高調運走五萬石,那怕能賺回幾倍的利潤,企劃院恐怕也不會批準。雖然他已經寫了壹個報告給企劃院,但是自己也覺得希望不大。
  至於臺灣和濟州,雖然農業有了壹定的開發,但是要承擔大量的難民轉運工作,除了濟州島勉強自給之外,臺灣的糧食尚且需要從臨高調入,指望它們調出糧食亦可能。而且這二個地方的糧食儲備大量是救濟口糧和土豆,在遼東恐怕難以變現。
  看來糧食還得從其他地方想辦法。趙引弓考慮了好幾個地diǎn,朝鮮李朝是個窮逼國,拿幾千石糧食出來就能讓李朝叫苦不叠,從他們手裏買糧太不現實了。日本雖然按照當時的標準來看糧食產量亦算相當可觀,但是能外賣的十分有限――糧食從來也不是他們的出口產品。
  趙引弓思來想去,沒想出什麽錦囊妙計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diǎ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