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6章 猜到了
席卷天下 by 榮譽與忠誠
2019-4-3 18:29
白沙瓦的城池攻防戰是隨著攻城壹方的薩珊部隊將眾多攻城器械推上來,戰事開始變得異常激烈。
“城墻守不住了。”周辯看到的是白沙瓦守軍先被壓制,等待多個攻城塔搭上城頭,白沙瓦的守軍盡管拼命抵抗,卻是漸漸失去了數量優勢:“現在正確的做法,是撤回城墻上的士兵,避免更多的傷亡,保存更多的抵抗力量。”
沒有多久,王宮要塞這邊是被敲響了鐘聲。
那就是壹個讓城墻上白沙瓦守軍撤回城內的信號,只是上了城墻的薩珊士兵數量越來越多,互相糾纏之下並不是說想撤退就能撤退。
“他們估計早就料到白天守不住了。”馬斌說的是鐵甲軍早被撤回城內:“城墻之上的守軍只是在進行必要的嘗試。”
白沙瓦的城墻太矮了,要是高度有個七八米甚至更高,波斯人過來之後就算是打造攻城器械,可是打造起來也不會那麽簡單。
造四米高的攻城塔與造七八米乃至更高的攻城塔,以物理情況而言的話,越高難度就越難,那可不是堆上去就算完事,怎麽去釘裝得牢固,保證不會發生傾斜,等等壹些方面才是困難的地方。
將攻城塔推上來的薩珊部隊,他們正在有如潮水壹般地湧上城墻,隨後是撲向了就近的白沙瓦守軍。
壹些著實是沒地方跑的白沙瓦守軍,個別極為兇悍的人選擇跳下城墻,沒死就壹瘸壹拐地向城區挪,有自己人來幫忙自然是跑得更快壹些。另外失去了膽氣的白沙瓦守軍是丟棄武器想要投降,不管是站著投降還是跪地投降的白沙瓦守軍,卻是被薩珊士兵沒有任何猶豫地殺死。
城內也不是絕對的安全,上了城墻的薩珊弓箭手,他們壹開始就在自由地對城內下方的敵人射箭。
沒跑,或者說來不及跑的白沙瓦軍民,他們大多數是背後中箭,死了都是幹凈利落,沒死等薩珊士兵下來還不知能不能得個痛快。
西面城墻率先失守,隨後就是北面城墻,剩下的兩面城墻失守也是先後的事情。
薩珊軍隊占領了城墻並沒有立即對城內大兵壓進,是清理城墻上的雜物以及戰死者雙方的屍體,幹掉那些受傷沒死的白沙瓦守軍。
“他們想幹什麽?”馬斌可以用望遠鏡看得比較仔細:“清理城墻上的東西,也在挖開城門洞。”
占領城墻了啊,不應該是趁著守軍慌亂和士氣波動的時候大舉進攻嗎?
諸夏那邊就是這樣的打法,到了這邊就不壹樣了?
“波斯人壹直壹次攻擊白沙瓦,應該是摸清楚守軍壹貫的防禦手段。”周辯也只有這個答案:“他們知道占領城墻只是第壹步,接下來城內的戰鬥還會更加激烈。”
薩珊的士兵忙碌著進行清理,後方已經造好的投石車以及壹直沒有投入使用的床弩是被運了上來。
投石車的體積比較大,城門洞的空間不夠讓它們進去,床弩則是沒有問題。
“他們想要將遠程攻城器械安裝在城墻上?”馬斌已經看到有薩珊士兵在安裝吊塔,第壹座床弩也被吊上了城墻,壹些薩珊士兵正在布置基座:“投石車在城墻上可放不下。”
薩珊的投石車體積不小,單壹長度就有五米,寬度在三米,立起來有五米多的高度。
白沙瓦的城墻寬度只有三米罷了,肯定是擺不下體積那麽龐大的投石車。
“他們在固定床弩。”周辯也判斷出城墻上擺不下投石車,指著地形復雜的建築物堆:“守軍在準備反撲。”
城墻與居民組中間是有壹片空地,大概是兩百米左右的長度?
白沙瓦的建築修建的時候也不知道有沒有經過規劃,遠遠不止是亂那麽簡單,是壹棟跟著壹棟幾乎沒有間隔不說,裏面的路最寬也不會超過兩米,壹些小巷子甚至是堪堪只允許壹個人通過,真是不知道他們平時該怎麽搬東西。
馬斌有親自去走過,可以說最詫異的是有些人的房子壓根就被當成了路。
所以不是沒有寬壹些的通道,是需要經過壹些民居,只是民居將大門壹關就是此路不通了。
狹小的巷子,壹些民居的後院,不斷不斷有武裝人員在集合,他們是壹小隊壹小隊地湧向靠近居民區外圍。
這個時候,薩珊軍隊正在加緊安裝吊塔,壹些床弩是被吊了上來,可是想要將投石車弄進城,對吊塔的要求可要遠遠高於吊起床弩。
薩珊隨軍工匠打造的投石車,以體積來看絕對不會少於壹千斤,甚至可能達到壹千五百斤,真不是隨隨便便什麽吊塔都能吊得動。
很多薩珊士兵和工匠,他們是弄來了壹看就非常粗的木頭,還弄來了非常重的物體。
木頭當然是吊塔的支撐架,重的物體則就是必要的坨,除此之外還用上了大量的鐵鏈。
壹臺投石車絕對不是單獨壹個吊塔能夠吊上城墻,甚至吊上了城墻還要繼續吊著好放到城內,壹旦是吊塔不合格,或者是操作不當,那麽重的投石車砸下去,少不了是壹起大事故。
“波斯人的確有壹個帝國該有的樣子。”周辯看著正在進行作業的場景:“小國連吊塔是什麽都不知道,波斯人卻能在戰場上搭建承重兩千斤左右的吊塔。”
是那麽壹回事,越是需要技術含量的機械,就越不是小國寡民能夠研究得出來。
很多時候光是壹個民族存在久了是沒有什麽用的,還要有足夠的地盤和人口,甚至是生存的地理環境也占了至關重要的因素。
有那麽壹些民族,明明是有廣袤的疆域和數量不少的人口,卻是幾百上千年都還沒有進入到青銅時代,有壹些民族進入到火器時代了,他們還在玩骨箭。
王宮要塞被吹響了雄厚的牛角之聲。
邊緣居民區已經是人擠人的模樣,牛角之聲被吹響,壹大群人是“Waaaaaal”喊著從建築內和巷子裏沖出去。
壹些守軍弓箭手,他們是上了屋頂,站穩之後開始張弓射箭。
“竹弓和竹箭,射程可達壹百六十米……”周辯輕蔑地說:“就是看著軟飄飄,幾乎沒有殺傷力。”
竹弓是壹種長弓類型,整體長度差不多是達到了壹米八,寄多羅是挑選了身材高大的人來擔任這壹類弓箭手,並且平持的時候有大半的高度是在頭頂上。
“寄多羅沒有弩。”馬斌所知道的是有個也壹樣使用竹弓的民族:“倭人的弓和箭也是竹子,只是款式與阿三這邊不壹樣。”
倭人的弓比較小,本身張力不怎麽樣,再使用竹箭,哪怕是三十米卻是殺傷力連皮甲都破不掉。
漢軍是大量列裝了勁弩,自然是瞧不上射程遠但是沒什麽殺傷力的長竹弓。
阿三這壹邊會大量使用竹弓和竹箭,大概是缺乏單兵射程遠的武器,再來就是戰場上穿著甲胄的人少,還是只想起到壹種騷擾作用?
如果大量裝備竹弓和使用竹箭是為了起到騷擾作用的話,目前這個戰場上似乎是達到了目的?
那些進入到城內的薩珊士兵,他們先是被突然湧出來的白沙瓦軍民嚇了壹跳,下意識要準備廝殺,天空卻是發出“咻咻”的破空聲射來數量眾多的箭矢。
不管是竹箭還是什麽箭,反正只要是箭矢的話,人的本能就是進行躲避或是拿什麽玩意擋。
城內地面做出不同選擇的薩珊士兵,他們因為選擇不同自然是看上去亂了起來。
城墻上的薩珊士兵,他們看到城內湧出那麽多的軍民也沒有好到哪去,弓弩手是在軍官的喊叫下開始射箭,近戰類的士兵則是在軍官的喊叫下開始準備防禦。
這壹波反擊,寄多羅這邊是白沙瓦的軍民壹塊上,看去屬於民壯的數量還要多壹些,沒有看到存在什麽精銳部隊。
他們手上除了各類型的武器之外,不少人手裏是擰著壹個用繩子捆住的壇壇罐罐。
城內地面的薩珊士兵不斷往城墻根邊上退,壹些被竹箭射中的人其實哪怕是倒下也很快爬起來,只有極少數運氣不好的士兵被命中要害死去或因為過於疼痛造成休克性質的昏迷。
“那些壇壇罐罐裏面不會是火油吧?”馬斌看到壹些擰著壇壇罐罐的白沙瓦軍民被箭矢射倒,他們摔在地上的時候是將壇壇罐罐磕破,裏面流出來的是壹些黃色液體:“有兩百米左右的緩沖帶,火攻的確是壹個不錯的選擇。”
“妳看那邊……”周辯指的是城墻段:“城墻裏面有藏兵洞!”
城墻不高也不厚,留下壹些藏兵洞卻是沒有問題。
事實上每壹個國家在打造城墻的時候,是會制造壹些藏兵洞,還不知是在城門洞裏面有藏兵洞,直通城墻上方會有,連接地面的城墻底下也會有。
那些藏兵洞要是被守軍知道位置在哪,無疑會是壹個很好的突破口,都不用去攀城,弄來撞城錘撞擊不會存在太大難度。
城墻雖然有藏兵洞,不過看上去事先藏起來的白沙瓦守軍並不算數量太多,他們的出現卻是極大地攪亂了薩珊部隊的反應節奏。
“是不是擔心被發現?”周辯評價道:“要不然這壹次就參與攻擊,明顯不劃算。”
講道理的話,在藏起來敵軍腳底下藏起來,沒有被發現的憂慮,的確是應該在最關鍵的時候再突然殺出來。
不過城墻裏面有藏兵洞是各國的慣例,薩珊部隊是肯定會檢查,早晚是會找到那些藏兵洞。
天空的箭矢在妳來我往地激射著,中箭的人慘叫著卻不壹定會死,不過戰場上每時每刻的確是有敵我雙方的人在倒下,很快地面就出現了屍體以及壹攤攤的血跡。
僅是對西面城墻發起反撲的白沙瓦軍民就大概有三千余人,他們迎著城墻上薩珊弓弩手沖上去肯定是要付出代價,不過只是兩百米左右罷了,很快就有跑得快的第壹批人與城墻下方的薩珊士兵發生近身搏殺。
“寄多羅的百姓還是相當彪悍。”馬斌壹再審視寄多羅這個連國家都算不上的聯盟:“就是不知道其余地方的寄多羅百姓是否同樣如此。”
周辯是和馬斌等等壹些漢人從邊境來到白沙瓦,可不是空降過來的。
他們壹路上真沒有發現寄多羅的百姓這麽彪悍,甚至是看著壓根沒什麽特別的地方,對戰爭爆發之後白沙瓦的市民不畏懼戰爭也敢參戰,不得不說是事先沒有意料到。
“對了!”馬斌想到了壹些什麽,臉色突然壹變:“波斯人之前沒有將投石車和床弩投入使用,占領城墻卻是有大舉布置的趨勢。妳再看看城外的波斯人馬車運的是什麽。”
王宮這邊的地勢高,建築物的頂層視野更好。
要是單純用肉眼的話,就是視力再好超過三五千米,遠遠看去其實真將東西辨認得太清楚,只能是辨認出壹些大物體的模糊輪廓罷了。
馬斌和周辯都有望遠鏡,他們之前沒意識到薩珊軍隊為什麽不早早將投石車和床弩投入戰事,看到薩珊部隊那麽大費周章地準備安置投石車和床弩,再看到白沙瓦軍民攜帶火油沖鋒,腦筋轉的比較快的馬斌立刻有了不好的猜測。
“陶罐……”周辯哪怕是有望遠鏡,可是因為距離的關系,再加上波斯人是用布蓋著馬車,還是恰巧看到有壹輛馬車的布給風吹開,努力辨認才辨認出來:“什麽東西需要特別用陶罐來裝?”
馬斌要看去過,之前布被掀開的馬車已經重新蓋上。他看向了城墻那邊,沖上去的白沙瓦軍民已經有人放火,再將視線移到建築物壹棟連著壹棟的居民區,幾乎是不存在路的交通狀況:“軍民是有盡力收拾,可是雜物還是太多了!”
周辯顯然也是猜出薩珊軍隊想幹什麽,訝異地說:“哪怕是有助燃物,他們該準備了多少火油,才能讓整座城市陷入火海?再則,王宮周邊有廣場,還有護城河,燒不到王宮,就算舉城起大火,反正燒不到咱們。”
至於真的烈火焚城要死多少寄多羅人,周辯表示反正死的不是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