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注册新用户 关闭

找回密码

手机用户推荐选择

下载杏吧APP 看片更便捷

春秋大領主

榮譽與忠誠

都市生活

春秋戰國時期用氏不用姓,姓只是部落名稱和稱號。 姓統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別其子孫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710章:呵?誰能與我壹戰!

春秋大領主 by 榮譽與忠誠

2021-12-16 22:09

  呂武為什麽能夠穩得住?首先是沒有任何家族跳出來以武力挑戰陰氏,再來則是需要好好觀察壹下局勢,看看態勢怎麽發展對陰氏有利。
  身為晉國的元戎,並不是國內壹亂就會被追責,原因在於內亂是晉國的傳統大戲。
  若是壹亂就要對元戎進行追責,沒有壹任元戎能夠當得長久。
  另外壹點,之前楚國咄咄逼人,晉國內部有矛盾也都選擇盡量克制。這個也是為什麽晉國外部壓力大,內部看上去會比較和諧,外部壓力壹旦沒了就會立馬亂起來的原因。
  士燮說得很對,晉國需要敵人,並且還是能夠威脅到晉國的敵人,要不然壹定會亡於內亂。
  然而,當時的諸“卿”或許明白,他們卻很默契地無視了士燮的觀點。
  必須將楚國打趴下是壹方面,更多的是矛盾只能摁住壹時,不可能永遠將矛盾壓著。
  事情都有兩面性,早早將楚國打趴下,總比哪天內部矛盾摁不住,弄得壹個內憂外患的局面要好吧?
  所以是士燮想得美好卻也過於壹廂情願了壹些,世界的運轉並不以某位個體為中心,誰也無法預料到久遠之後到底會發生什麽,壹切往美好的方向在設想,作為壹個足夠份量的政治人物必然會害人害己的。
  “智氏為何動手?”呂武詢問的對象是中行吳。
  智盈是智朔的兒子、智瑩的孫子,智瑩和智朔死前有表達過需要來自呂武庇護的請求。
  當時無論是智瑩或智朔都沒怎麽正經拜托,或許是有那個意思,看著卻不止拜托呂武壹人。
  辦事的人不正經,沒有提出付出與回報,人情交際沒到那份上,類似的方式也就不存在什麽“契約精神”,更像是有用沒用提壹嘴,成了算血賺,不成也沒損失。
  後面,呂武得知智瑩真正拜托照顧智盈的對象是中行吳,壹點都沒有感到驚訝。
  智氏曾經是荀氏的小宗,中行偃以中行氏之主的身份監管荀氏,中行吳同時繼承了中行氏和荀氏兩個家族。
  智瑩當家作主時期脫離了荀氏,要是智朔這壹代沒有出現意外,智氏發展個二三十年大概就會跟荀氏徹底切割幹凈。
  問題就出在智朔英年早逝了,導致智瑩再怎麽心不甘情不願也要尋求重歸荀氏。
  而荀氏那邊也出了大問題,他們看著體量依舊龐大,缺了看不見摸不到卻至關重要的威望,能夠讓智氏重歸大家庭,自然是壹種求之不得的心態。
  中行吳知道呂武在問什麽,說道:“盈年幼,得知弓乃韓氏秘制,故而……”
  不是講為什麽要動手!
  實際上的情況是,智氏目前受到陰氏的保護,智盈在動手前非但沒有取得陰氏的同意,甚至都沒有告知陰氏就直接動手了。
  以目前的觀念,智盈那麽幹只會出現壹個結果,等於用那種方式表態不需要來自陰氏的庇護。
  用壹種更惡意的解讀方式來看,智盈壓根就沒有將陰氏當回事。
  所以,中行吳進行了補救,拿智盈只有十歲來說事。
  呂武並不接受這種解釋,說道:“智氏家臣當誅。”
  太明顯了,智盈年幼沒錯,智氏的重要族人和家臣難道就沒有腦子,不清楚那麽幹會惡了陰氏嗎?
  極可能的情況是,智氏那邊認定或懷疑智瑩遭到刺殺跟陰氏脫不開關系,用那種方式來進行控訴。
  還有另外壹個可能,也就是呂武主持下將智氏進行削弱,遭到智氏上下的怨恨。
  在智瑩這個扒拉能手的操持下,智氏以非常快的速度壯大,陰氏選擇了庇護卻也將智氏的其余封邑給剝奪,只是保留了“智”地。
  呂武那麽做固然避免智氏遭到針對,然而智氏會感恩戴德嗎?顯然不會的。
  站在智氏的立場,哪怕僅是有萬分之壹的可能性,他們依然覺得自己不會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撐個十來年就能挺過去了。
  說是貪心不足,還是沒有理智都行,人總是會渴望事態往好的壹面發展,不會願意接受那些對自己帶有惡意卻是沒有發生的推測。
  當時的情況是,智氏不自我削弱,有的是家族願意幫忙動手。
  中行吳低下頭,說道:“智萬、裴勇已自裁。盈醒悟遭到蒙騙,痛哭流涕,親來向元戎賠罪。”
  呂武接話,說道:“不必。”
  老智家這壹波對陰氏造成的影響遠比想象中更大,不是死上幾個智氏族人、家臣或賠罪能夠了事。
  外人不知道智氏沒有請示陰氏就動手,韓氏壹開始極力忍耐就是因為忌憚陰氏擔任推動的角色,或進行武力介入,等於智氏不但拿陰氏在當猴耍也欺騙了世人。
  在智氏的設想中,擺明就是覺得陰氏為了臉面至少會不吭聲,他們占定那個便宜了。他們哪能想到陰氏第壹時間發聲,韓氏給出跟智瑩遭到刺殺無關的說法,有新的證據表明魏氏才是刺殺智瑩的真兇,裹挾韓氏壹塊去對付魏氏了。
  那個新證據哪來的?期間只有中行吳下場,再聯想到魏氏和荀氏(中行氏)在開拓東面有足夠的不愉快,天曉得所謂的證據到底靠不靠譜。
  當前,魏氏壹邊跟韓氏和智氏聯軍在打,另壹邊又要提防陰氏和荀氏(中行氏),同時壹再否認跟智瑩遭到刺殺有關。
  呂武壹直在尋找某個黑手導致這壹切的蛛絲馬跡,動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以及社交人脈,找來找去壓根沒發現有黑手存在的痕跡。
  那到底是個什麽情況?難道真的是智盈太過於年幼,諸多的巧合或各種信息讓智盈認定是韓氏幹的,後面受於局面不利又有中行吳介入,才掉頭去針對魏氏嗎?
  如果是中行吳為智氏和韓氏說和,裏面的事情絕對不簡單。
  原因在於解氏跟魏氏也處在矛盾爆發的階段,不要忘記解氏壹直很得到來自陰氏的照顧,再來就是荀氏(中行氏)同樣有針對魏氏的需要,並且荀氏(中行氏)扮演的角色是呂武的忠實馬仔。
  要是將晉國的內亂梳理出壹個脈搏,會發現陰氏雖然沒有入場,解氏和智氏都有陰氏庇護,趙氏和韓氏屬於親近陰氏的壹方,註定不可能讓陰氏壹直置身事外。
  那樣會讓中立者產生壹種誤判,認定就是陰氏在主導壹切,用意當然是想幹掉魏氏。
  在壹連串的事情中,中行吳還代表荀氏和中行氏下了場,並且立場鮮明地站在智氏這壹邊,幾乎就是實錘壹切都由陰氏在主導了。
  目前荀氏和中行氏也在調兵遣將,沒有呂武及時喊停的話,中行吳已經讓私軍加入到圍攻魏氏的行動之中。
  面臨強烈危機感的魏氏,他們的做法是壹邊喊冤,想要靠攏向範氏,再來就是已經退休了的魏琦帶病來“新田”求見呂武。
  辛虧是呂武接見了魏琦,要不然魏氏就該無條件服從範氏,就此成為範氏的附庸。
  沒錯,事態的嚴峻已經讓魏氏不得不那麽做來求生存,跟會遭到滅亡的下場相比,成為範氏的附庸又算什麽,日後再尋求獨立也就是了。
  呂武並不害怕範氏得到魏氏,他就是不想當個傻瓜罷了。
  再則,陰氏跟範氏合作會讓“化家為國”變得更簡單,沒有必要非得讓“簡單模式”變成“困難模式”呀!
  這壹刻,中行吳額頭冒出了密密麻麻的冷汗,壹再張嘴想說什麽,看到呂武眼眸深不見底,壹個字也講不出來。
  “河北諸城邑,荀氏、中行氏有何處可歸於趙?”呂武問道。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犯錯了不是壹句“抱歉”就能揭過啦。
  剛剛屏住了呼吸的中行吳恢復了喘氣,幾乎要坐不穩地顫了壹下,很恭順地說道:“請陰子指點。”
  呂武念出了幾個城邑的名字,又說道:“我以為智氏可搬至‘甲氏’。”
  哪怕是個小孩子犯錯,鑒於大家都是貴族,不管幾歲都要為自己的錯誤買單,不存在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那麽回事。
  中行吳能怎麽樣,只能代表智盈答應下來。他該怎麽去辦成這件事,又是出了什麽幺蛾子,跟陰氏壹點關聯都不會有。
  挨這壹刀對他們在這壹次風波中搞小機靈的人來說,損失城邑或搬家都是小事,真要陰氏動武算賬,損失不會只是那些。
  呂武盯著中行吳看了壹小會,說道:“朔辭卿位,往秦任‘大良造’。韓氏本為公族,後為卿族,不可使之有恙。”
  中行吳知道不能多問,還是問道:“魏氏已妥協?”
  呂武為什麽要告訴中行吳,關於怎麽調解解氏和魏氏矛盾的裁決。
  現場安靜了幾個呼吸。
  中行吳以前作為呂武的馬仔,盡管知道呂武的氣勢很強,卻壹次沒有體會過那種壓力。
  現在?中行吳僅僅是被呂武盯著,產生的壓力遠超壹頭猛虎的註視,更像是身上被壓了壹座大山。
  中行吳看到呂武眉頭皺了壹下,知道再不表忠心就沒有機會了,趕緊俯首,說道:“荀氏、中行氏、智氏,唯陰氏馬首是瞻!”
  不是個人,是他們壹大家子,表態服從的對象也不單單是呂武,是陰氏。
  中行吳面對洞若觀火的呂武心裏苦,有點怎麽玩都玩不過的明悟,轉念想著打不過就徹底加入唄。
  呂武說道:“僅此壹次。”
  中行吳壹面再次俯首,另壹邊心裏想道:“看看,擺明了就是想搞什麽真的被看透,得到了壹個最終警告。”
  呂武看著跪服姿態的中行吳,臉上沒有半點驕傲自滿,說道:“既已攻打魏氏,便打罷。”
  這個跟智盈私自去打,中行吳暗搓搓想要拉陰氏下水不壹樣。
  他們自己搞事,有利是對他們而言,扛不住會拉陰氏頂包。
  換作呂武發出指示,等於有什麽不可料的後果是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韓氏去扛,有了好處必須給陰氏壹份,並且陰氏會不會入場不取決於他們的需要,看的是呂武有什麽決定。
  中行吳帶著滿腹心事走了。
  而在接下來,呂武像是趕場那樣又見了士匄、趙武、韓起……等等壹些人,耗費了將近五天才有點消停。
  “見過……”虞顯壹時間有點卡殼,不知道是該喚‘家主’還是‘元戎’,想了想重新見禮,以‘元戎’稱呼之。
  呂武對虞顯會稱呼什麽並不重視。
  以前的關系怎麽樣只是壹種個人方面的親近,大事上並不以私交為論。
  “楚仍有元氣,必再征討吳。宋願坐視吳滅,楚得復興?”呂武沒有太多的時間,單刀直入發問。
  虞顯有點明白了,晉國需要宋國繼續跟楚國開打,甚至晉國極可能會再次南下跟楚國約戰來轉移內部矛盾。
  “這……我方收復失土。”虞顯身為宋國正使,肯定要站在宋國立場考慮。
  “也罷。”呂武是真的很缺時間,舉起右臂擺了擺,說道:“此後我與宋陌路,宋何事皆可自決,真乃可喜可賀。”
  敢拒絕老大的指示,是翅膀硬啦?
  很好嘛!
  從此晉國跟宋國解除盟約,不單單有國家去攻打宋國不會管,有可能晉國會是去攻打宋國的國家之壹。
  虞顯的臉壹下子就蒼白了,哆嗦著嘴唇,有屈辱,更多的是害怕,說道:“壹歲,請元戎給予我壹歲,容我料理國中,必從伯國吩咐。”
  呂武說道:“鄭未見多有搪塞,明歲復討於楚。”
  這是真事。
  楚國已經被晉國壹頓暴打,要說誰最不想楚國站起來,並不是晉國,是跟楚國比鄰的鄭國。
  所以,呂武派使節前往“新鄭”提出要求,鄭國得知晉國會召集宋國、吳國、齊國和魯國助陣,沒講什麽廢話直接答應出兵攻打楚國。
  從這壹點也能看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明明是受到陰氏庇護的智氏,家主還沒有行冠禮,家族實力已經大不如前,非要搞事也就算了,硬著要拉陰氏頂雷,是什麽給了他們勇氣和自信?
  中行吳以為已經能夠擺脫呂武的陰影,現實卻給了他當頭壹棒,扛不住心理壓力變成更深層的屈服。
  宋國有拒絕晉國指示的實力嗎?晉國能摁住楚國壹頓爆錘,難道打宋國會更困難?怎麽沒有想到不用晉國親自動手,光是驅使鄭國、曹國、薛國、邾國、滕國等諸侯就夠宋國喝壹壺的。
  虞顯不知道回國會遭到什麽處置,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呂武看似在看著虞顯離去的背影,眼眸其實是壹種空洞的狀態,思量著怎麽在接下來對國內外進行操盤……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