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萬裏盡漢歌

漢風雄烈

歷史軍事

張乾穿越了,幾分鐘前他還是21世紀的小白領,上班期間,趁著蹲廁所的機會掏出自己的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501章 硬骨頭的忠貞,軟骨頭的理由

長風萬裏盡漢歌 by 漢風雄烈

2019-5-18 17:21

  當天黃昏日落。兩萬契丹漢軍抵到了安肅軍城下。連同輜重營壹起,攻城器械都多是運到了。此舉雖是遼軍倉促之舉,但北地最不缺的就是馬匹。
  兀顏光部配置了大量的車馬,就是為了讓輜重不耽擱行進速度。當然,這些車馬的另壹個作用也在於飛快的搬運物質回遼國去。
  保塞城內的守軍不多,別看它賬面上有壹萬七千人,實則早就被禁軍將門給掏空了。
  北宋末年的軍隊與明中晚期時候的軍隊相比,有壹最大的特點在於軍隊士兵的作用。北宋軍將並非是吃空響喝兵血,而是在奴役軍隊。
  他們許是在功業上沒甚追究,唯壹的嗜好就變作了賺錢。使得國家軍兵化為奴仆。
  按宋時法規,文官武將可合法役使壹定數量的軍士,稱為“白直”或“當直”,類似近代的勤務兵或衛兵。故趙大對將校的“直兵”僅是“限其數,著於令”,而不可能取消。並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級文武役使軍士的數量紛紛超過限額,超出白直等勤務範圍,即算是私役。
  到了趙佶在為時候,諸州知州、鈐轄、都監多遣軍卒入山,伐薪燒炭。汾州知州額外占使兵士壹百壹十六人,令織造駝毛段子,及打三黃鏁,諸般私下雜作,計二萬三千六百餘工,計庸紐贓絹壹千六百餘匹有零,廣州知州縱容其子役將下禁軍織造坐褥,不令赴教。而至於禁軍將門,更是肆無忌憚。役軍士修造第宅,伐薪燒炭,種植蔬菜,織造段子、坐褥,做木偶戲人,刺繡,奏樂等等,堪稱無所不有,足見軍政之腐敗。
  這等事宗澤就與陸謙特意說過,“趙宋國家竭財用以贍軍,今軍士有手藝者,管兵之官每指揮抽占五成猶多。河北禁軍三十萬眾,其間老弱病患,伎巧占破,數乃過半。”
  由於軍士大量冗占私役,故軍中真正的戰士為數不多。宗澤就直言河北之禁軍:“尺籍伍符,虛實相半,老弱居其壹,工匠居其壹,俳優居其壹,輿隸胥史居其壹,詭名冒籍者無所不有,則是宋室養兵萬人,所可用者,千人而止耳。”
  保塞城中就是這般,甚至十中之壹都無。此處官長召集壯勇,及到契丹軍到來時候,集本處兵勇丁壯,總數僅僅五千且不足。倒是添加了定州援軍,這‘守軍’才強強過萬人。可內中真兵勇十不存壹,更無幾個真有廝殺經驗的,與城外的契丹軍相比,當是以卵當石。
  “轟!轟!”
  保塞城下,密密麻麻都是攻城的契丹軍士兵,兀顏光用從廣信軍、安肅軍得來的多梢砲,以澆上油脂熊熊燃燒的砲石,猛拋砸向城中。
  每“轟”的壹聲響,就無不是房屋倒塌,血肉橫飛。
  那保塞城內倒也壹樣有多梢砲,畢竟這裏也是北宋邊防重地。壹應刀槍兵甲,甚至是弓弩都很容易倒手出去,這石砲卻鮮少人去觸動。
  可是壹群普通人卻很難將石砲玩的風生水起,比起配重式的梁山砲,這種人力拉拽式的多梢炮更需要技術。可惜守軍沒有啊。
  而且守軍自知道自己的戰力爆弱,如何敢在城外立寨,布置石砲呢。那不是白白浪費了去麽。就像原時空裏的東京保衛戰,無數座石砲白白丟給了金軍,被人調轉過方向來,反而打的東京城裏的守軍狼狽不堪。而不能將石砲立寨城外,保塞城中卻沒有足夠廣大的空地來供它們施展。
  想想看,七梢砲、九梢砲等都需要幾百人去拉拽發力,那需要多大的空間施展?保塞城中根本就尋不到這種所在。想要立砲就只能拆除民房,平整土地,而這又非是兩三天時間即能完成的。
  如是,保塞城內軍民就只能挨打。
  好在他們城防堅固,遼軍也知道自己時間有限,陸謙聽聞消息後,必然會領兵沖來。到時候,遼軍多半的結果是被禮送出境。
  他們要抓緊時間破開這座城池,而後繼續向定州殺去。是以,兀顏光的辦法就是用石砲先聲奪人,破壞城頭的守城器具,在壹開始就壓低守軍的士氣。而後揮兵猛攻。
  他不信南國這些不知刀兵的烏合之眾,能頂得住他麾下兵馬的猛攻。
  “射!”
  箭矢似飛蝗壹樣在空中交錯著。從清晨廝殺到午後,契丹軍的弓手從無減弱的勢頭,城內的弓弩兵卻逐漸消亡。
  “擂石準備,放!”
  幾十斤到百十斤的擂石從城頭拋下。重重的砸在雲梯車上,每壹落下就是壹片慘叫聲。
  可惜的就是時間太短,根本不足以給叫守軍做太多準備。城頭上的滾木礌石已然將盡,大罐的油脂更是在上午就已經耗盡。
  “水還沒沸……”壹個聲音喊道。
  回答他的卻是壹個冷峻的聲音:“倒!”時間窘迫,已經等不到熱水沸騰了。
  歷經石砲的摧殘,城頭還剩的幾口大鍋無時無刻不在‘工作’中。壹鍋熱水傾盆而下,幾乎瞬間裏下面就會傳來壹批慘絕人寰的慘叫聲。
  雖然它沒有沸騰,然八九十度水溫殺傷力壹樣巨大。
  就這壹下,十幾個在雲梯車上攀爬的契丹軍士兵就完蛋大吉。慘烈的嘶嚎聲能讓人心寒膽顫,被滾燙的熱水澆灌全身後,渾身嗤嗤冒著熱煙,露在甲衣外的肌膚瞬間赤紅,仿佛是熟透的龍蝦,怵目驚心。
  但這些人對比整個城下的攻勢就是那麽的微不足道。
  壹波契丹軍潮水壹樣退下,壹聲擂鼓聲起,新的壹波攻擊又叫嚎著殺上。
  充沛的軍力叫兀顏光玩得起這種對耗。
  此刻的他很有壹種陸謙當初的強烈自信。我實力比妳強大,我根本不需要耍花招,就能堂堂正正的懟死妳。
  這種仗是最叫人放心,也最讓主將安心。
  “嘭嘭”數聲,幾顆砲石呼嘯著破空而去,巨石落下,打的城內壹片轟響。而若是撞中房屋,則就必然是轟然倒下壹片來。
  靠近城池的百姓早就逃避去了城南。
  兀顏光的旗號翻搖,壹群契丹兵又咆哮呼喝著沖了來,臉上猙獰如惡獸。
  保州兵馬都監徐子龍喘息聲和風箱壹樣,雙臂都粗重了壹圈,卻還是鼓起體內後的力量,彎弓如滿月,刷刷刷,連射三箭。每壹支箭矢都精準的透過盾牌縫隙,插進那其後契丹軍兵的胸膛上。戰甲也不能抵擋兩石強弓射出的箭矢,三支長箭都狠很刺入契丹軍兵的體內,撕裂噴湧的鮮血中,痛苦的哀嚎聲響起。
  當壹蓬箭矢從城下射來時候,徐子龍身邊的士兵早用盾牌擋下,簇擁著他奪回了木立牌之後。沖上來的契丹兵,持加桿長槍向下捅殺的守軍,頭頂上交錯落下的箭矢……
  保塞城下積屍直堆且出了壹小坡,鮮血不斷從屍體堆中流淌下來,城頭自然也嘶叫哭喊,幾乎每壹刻,都岌岌可危。
  每當支撐不住時候,徐子龍就叫人掛起壹面紅旗,城下戰棚裏的守軍立刻分出壹支生力軍來,上城頭增援。
  這就是攻城戰。
  余燼裊裊的煙火中,夕陽西下。
  徐子龍也覺得自己視野裏,到處是血水染的壹片。他斜靠著木立牌,大口喘息著,擡頭凝視著西天的太陽,時間已來到黃昏,估計該到了酉時正點了。血紅的殘陽真的如鮮血壹樣殷虹,灑在了城上,灑在他的周圍。
  城下的契丹軍退去了,但是在北城,這面受攻擊最為激烈的地方,壹日的廝殺過來,怕是要有上千名兵勇撲倒在了城頭,很多守兵此刻歡喜的臉容下都隱藏著無盡的恐懼。
  他心中卻沒有恐懼,因為他徐子龍並非出身軍將世家,而是武舉出身。他在紫宸殿上站過崗,也在西北邊疆流過血,此番梁山軍大舉北上,勢不可擋。
  徐子龍心裏是很復雜的。他對趙宋自然有感情,可是這感情卻還不足以叫他心甘情願的效死。可是投降梁山軍,他也覺得有愧於宋室恩德。
  正矛盾時候,北邊傳來消息,遼軍入寇。
  徐子龍就將所有的煩惱盡數丟在腦後,積極備戰,準備抵抗。
  他是不怎的樂意投效梁山,又不想去為趙宋效死。可在外敵入侵時候,他卻願意去拼死壹戰,且死而無憾。
  只不過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今日他們是抵擋住了遼軍猛攻,可到了明日就不同了。城內守軍多是民勇丁壯,能受得幾層傷亡?若明日再壹場如此廝殺,那後天的朝陽自己十八九是看不到了。
  徐子龍在心裏暗嘆道。
  臨時建造的木架高臺上,兀顏光凝視著保塞城城頭,在上面,宋軍那面破爛的戰旗在飄揚著。
  保州知州劉敬,定州知州石清河皆抵抗堅決,還有徐子龍幾位軍將的傾力支持,就是城內大戶局勢都全力相助。無奈何,那契丹人在廣信軍的手段太過狠辣,非只把城中搶個精光,更擄掠百姓充作奴隸,這逼的保州軍民只能拼死壹戰。
  但城內的武力著實薄弱,任哪壹個有壹定軍事素養的將軍看來,契丹軍拿下保塞都指日可待。
  但至少今日,它還依然聳立!
  “還不肯降嗎?”兀顏光轉面問向張邦昌。
  “回大將軍,劉敬、石清河皆頑固不化之輩,不分時局,不知好歹!”張邦昌腦袋恨不得能垂在地上。兀顏光都已經許諾了,只要劉石二人肯開城投降,他就既往不咎,決不報復二人和保塞城內軍民。但且不提這話是否能被信任,那顯然劉石二人是不認“借兵平賊”這壹策略的。
  “是嗎?”兀顏光嘆息了壹聲,並沒有再說什麽。這都是國家的忠臣,社稷的梁柱啊!如果換做在大遼,這就是舉國上下的英雄。
  遼國現下也被女真壓制的辛苦,過往的幾年廝殺,不知道多少久受朝廷恩德的達官顯貴做了屈膝侍賊的叛徒,提起來就叫兀顏光恨之入骨。他心頭生出了對兩人的欽佩,卻也知道現下他更要殺敗這二人。
  敵之英雄,我之仇寇也。
  半響,他再向身邊的兒子問道:“可有梁山軍的消息?”
  兀顏延壽道:“只知道陸謙已經起兵,行蹤尚無確切消息。”
  “真是壹樣的臭硬。”兀顏光看著保塞城池,那城內的劉石二人與陸謙何其相似?
  身為大宋之官,那趙家的江山都倒下壹半了,他們卻還死死的執拗於華夷之分,和其古板?
  而陸謙呢,身為反王,朝廷都還未推翻,就要起兵伐遼,叫囂著要大遼血債血償,真是無個輕重緩急的莽夫。
  他該知道遼國的情形的,自家不可能大軍牽制在漢地,只是趁火打劫壹遭。區區幾個軍州對比中原大好河山,孰輕孰重啊?
  遼齊互補互利,現在不該加緊聯系,密切關聯麽,何以就半分不肯低頭?莫不是要在大遼身上找壹找便宜,好借此收攬河北人心?
  如是這般想,就真是癡心妄想,真是不可理喻了。
  “休管那麽多!明日破了保塞城方才要緊!”
  ……
  這邊,張邦昌從兀顏光處退下,回到自身軍帳裏,就看到莫勇早已經在此恭候。
  “張相公,這保塞城……”
  莫勇見到張邦昌歸來,急忙問道。
  後者把頭壹搖,甚是喪氣。壹句話不說,意思卻已經明了。莫勇登時捶胸頓足,“劉石二人還不知時事麽,如今王業艱難,正含羞忍辱之時,引遼軍入寇,則陸賊必有所動。彼輩人物多草莽,愛義氣用事,無顧大局,十八九會與契丹起來爭執,則陛下之壓頓減,此乃大局也。”
  張邦昌搖頭無語。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