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孤獨麥客

歷史軍事

“哚!”壹枝羽箭破空飛來,釘在盧懷忠高舉著的牛皮圓盾上。
箭矢的力量很大,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十七章 山民

晚唐浮生 by 孤獨麥客

2024-6-22 09:44

  就在定難軍西攻渭源的時候,天下依舊風起雲湧。
  鎮海節度使周寶不信任衙軍,於是自募親軍千人,號“後樓兵”,待遇是衙軍的雙倍。然後天天在後樓喝酒玩樂,“溺於聲色”。於是衙軍造反了,周寶倉皇出逃,呼叫後樓兵支援,但後樓兵也反了,城中財貨山積,全便宜了大頭兵。
  高駢高大帥聽聞周寶跑路,命令麾下衙將至帳,列隊慶賀。但揚州每天都有許多百姓餓死,市面蕭條,也不知道高大帥高興個什麽勁。
  東川節度使高仁厚與陳敬瑄數戰,勝多負少。但高仁厚以曾經是陳敬瑄下屬,不忍相逼過甚。他領有梓、綿、普、陵、榮五州之地,本來更多的,但朝廷設立龍劍、遂州等鎮割出去了不少州縣,高仁厚竟然也認了。
  陳敬瑄目前領有二十州,實力幾乎是高仁厚的三倍,但居然敗多勝少,也是離譜。
  川中還有三股勢力,龍劍五州的趙儉、遂州鎮的楊守厚、邛南鎮的楊守亮,三人底下的刺史也各擁兵壹方。
  目前趙儉在征討不服從的閬州刺史楊茂實,此為陳敬瑄心腹,且閬州富裕,必欲奪之而後快。
  楊守亮在攻自己治下的蜀州,因為蜀州刺史也是陳敬瑄的人,拒不接受楊守亮的統治。
  楊守厚倒是輕松,但高仁厚不打陳敬瑄,他也不敢動手。
  陳某人已經被罷免西川節度使之職,郡王頭銜也被奪,幾個屬州刺史以此為借口,擁兵自立。川中四十州,亂得壹塌糊塗。
  秦宗權派人攻汴州,不知道朱珍從淄青募兵萬余人而回,被突然襲擊,死萬人。朱溫嘗到了甜頭,又派人去河陽、陜虢募兵。
  “朱全忠這廝,天天去外鎮募兵,搶別人兵馬,這算盤打得真精。”邵樹德將軍報拍在案上,笑道。
  陳誠低頭不語。大帥妳不也派人去河陽、陜虢、東都河南府,甚至是河北的刑、洺、磁三州募兵了麽?
  事實上這還是陳誠建議的。此番西征蘭州,軍士死傷有缺額,當然要補。以前都在本地補,但想想不值得,壹個精壯男子入了軍,不但不事生產,還要耗費不少錢糧養著,有點虧,還不如去外鎮招募。
  朱全忠打的旗號是消滅秦宗權,邵大帥打的旗號是收復河隴失地,朝廷都懶得管,壹概允準。
  說實話,秦宗權是現實的威脅,朱溫在和人家拼殺,各鎮節度使允許其募兵,可以理解。
  但邵大帥收復河隴失地就和他們沒啥切身利益關系了,於是還得砸錢開路。大帥沒有錢,只有送馬這種戰亂之地的剛需物資了。
  孟方立就收了,王重盈收了,河陽李罕之、河南府張言更是收了。尤其是後兩位,敞開募兵,啥也不管。反正這幾個地方經常易手,他倆東逃西竄,也沒占據幾天。說不定秦宗權的人殺個回馬槍,他們就又得跑路,根本沒長久打算,連帶著士兵家屬跟著壹起走也無妨。
  兵,河南滿地都是,馬,是真的缺,壹場大戰可能就要死傷數千。
  秦宗權,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現在河南無主的州縣太多。朱全忠若能挺過這壹關,後面甚至可以不用打仗就占據大量州縣。
  邵樹德給定下的募兵員額是壹萬,這是他盤算家底後咬牙定下的數字,家屬也可以帶來,甚至鼓勵帶家屬過來。
  此外,他還派人招募種地農戶,敞開收。就河南那個戰亂勁,應該有不少人願意過來。特別是這些年,已經有不少人舉家到定難軍的地盤上生活了,派壹些河南人、河北人過去現身說法,效果更好。
  等朱全忠統壹河南,恢復了當地秩序,再想弄人可就沒那麽簡單了。趁著現在局勢崩壞,不狠狠撈壹把,就枉為邵大帥了。
  “大帥,大通馬行報今年以來已招募了兩千八百余戶河南百姓,是否還繼續安置在靈州?這些人,應已至綏州了。”陳誠詢問道。
  “繼續放靈州吧,百姓還是少。渭州新得之地,恐有反復,不宜遷民屯田。”邵樹德說道:“今年所得之外鎮民戶,悉置靈州,充實戶口。”
  “遵命。”
  “靈州,怎麽也得有個五萬戶,才算圓滿。”
  “那這渭州之事?”
  “遣人告誡,等楊悅打完再說。”
  ……
  蘭州以東的崇山峻嶺之中,兩群人正在激烈搏殺。
  壹方人數約四百,其中半數披甲,器械精良。有壹隊甚至手持長柄陌刀,如墻而進,勇不可當。
  另壹方人數約五百,甲具稀少,器械也很壹般,被打得節節敗退,後面十余人,甚至已經打算開溜。
  勇猛的壹方自然來自義從軍了,其中披甲的正是橫山都重甲步卒。全部四百人皆出身橫山黨項,祖祖輩輩生活在千溝萬壑的山裏,早就適應了當地的環境,即“多土山柏林”。如今到了蘭州以東的連綿丘陵上,基本還是主場作戰,優勢極大。
  後世宋人曾詳細描述過這些橫山黨項山民:“西賊有山間部落謂之‘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踰高超遠,輕足善走……又步兵之中,必先擇其魁健材力之卒,皆用斬馬刀,別以壹將統之,如唐李嗣業用陌刀法。”
  《韓世忠墓誌銘》中評價:“北方之俗,壯士善騎健馬,披鐵衣數重,上下山坡如飛,矢刀不能傷。”
  披著幾重鐵衣還上下山坡如飛,這體力確實相當了得。而且身材高大,幾近兩米,同時吃苦耐勞,忍饑挨餓,性價比較高。
  邵大帥能將他們招致麾下,也是沾了媳婦的光——當然這是開玩笑,靈武郡王“邵扒皮”之名,黨項諸部還是頗為畏懼的。不過他賞罰分明,壹視同仁,也不歧視橫山黨項,自然有各部勇士願意效力。
  反觀吐蕃人,他們平時其實不上山,都在山下放牧。牧民和在山裏種田、打獵的山民,本質上不是壹回事。這會到屯兵山上,不過是為了據險而守,讓定難軍知難而退罷了。
  但他們似乎失算了。野利遇略、沒藏結明二人總共帶了數千山民,大部分都是入了衙軍籍冊的軍士,裝備有了,紀律有了,算是補上了最弱的壹環,如今殺起羅圈腿的牧民,大占上風。
  山地,自然有山地的打法,妳不適應,就要被人教育。眼前的這撥吐蕃兵,人數上還多了壹百,但眼看著就要支持不住了。
  “殺!”橫山都的陌刀手墻列而進,重重劈下,對面的吐蕃士兵頓時躺了壹地。有壹些還死得特別慘,直接被天生神力的陌刀手劈掉了半個肩膀,血湧如泉,慘不忍睹。
  無獨有偶,在另壹處山間,壹夥義從軍士趁夜攀爬上壹處陡坡。吐蕃人有個寨子設在上面,駐兵三百余,俯瞰壹條山間谷道。但凡有大軍通過,他們可從山上放下滾石檑木,同時居高臨下射箭,威脅極大。
  翻山而上的不過數十人,趁著夜色悄悄靠近了吐蕃堡寨。吐蕃人的註意力主要在前方,對後面這段陡坡防備甚少,此時又是夜間,被這夥人爬上來後,可想而知有多麽驚慌。
  “呼啦啦……”有人放起了火,火借風勢,燃燒極快。
  這是故意制造恐慌、混亂,同時也是進攻的信號,讓在另外兩側山下暗暗等待的同袍趁機攻山。
  “殺呀!”“有賊人!”“砍死他!”“快將這夥人趕出去!”
  雙方士卒操著不同的語言,刀刀入肉地砍殺了起來。
  吐蕃人驟然遇襲,建制被打得有點混亂。把守山間險徑的軍士看到後方大亂,以為被人攻了上來,也急急忙慌地跑回去幫忙。
  而他們的離去,也造成了把守險徑的兵力不足,帶兵在山下等待的義從軍大將沒藏都保見狀,親率數百人猛攻,很快擊散了當面敵人,飛快地往寨子上攻去。
  沖在最前面的數十人身披大帥親自撥發下來的兩重鐵甲,是他身邊的得力背嵬。在看到己方已經成功地在山上制造混亂之後,士氣大振,奮勇上前,簡直神擋殺神,人擋殺人,頃刻間便殺了上去。
  背嵬者,黨項語中“驍勇親隨”的意思。
  《宋會要輯稿·蕃夷》中記載,元符二年七月三日,有二十名黨項人歸正涇原路經略司,領頭的“訛化唱山乃妹勒都逋親隨得力背嵬。”
  黨項語中,“蛇”與“背”音相近,“龍”、“鷹”二字都讀作“嵬”,背嵬即蛇龍或蛇鷹的意思,壹般都是大將身邊的勇士親隨。
  北宋時便有“背嵬軍”,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便提到:“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說的便是駐紮在陜西的“驍勇軍”,使長柄巨斧、鉤鐮槍,用來對付西夏的騎兵,可見他們很清楚背嵬在黨項語中的意思。
  韓世忠是南宋最先創立背嵬軍的人。背嵬軍在北宋中期以後,是壹個非常大眾化的番號,不過非正式名稱。到了南宋後,西軍將領紛紛將背嵬用作正式番號,並不再限於步兵,騎兵也有,漸漸擴散到了其他各軍。
  邵樹德曾經想過,是否將黨項各將身邊的背嵬聚集起來,組建背嵬軍,後來想想,剝奪別人的勇士親隨不太好,便作罷了。
  沒藏都保的背嵬親隨沖上去後,從後山爬上來的數十名山民健兒正被吐蕃人拼死圍殺,左支右絀。他們的到來,恰到好處,從背後壹掩殺,吐蕃人頓時潰不成軍,紛紛走避。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橫山軍士沖上山來,吐蕃人更不敢堅守,抱頭鼠竄者有之,跪地乞降者有之,甚至還有匆忙滾下陡坡的,夜色之中,也不知道摔死摔傷了多少。
  攻下山寨後,橫山軍士將吐蕃人的頭顱壹壹斬下,懸在腰間,然後堆起柴禾,將寨子付之壹炬。
  數日之間,五千橫山軍士已經連克七寨,殺敵近兩千人,戰績彪炳,令人側目。
  有的人,放到平原上,可能也就是普通軍士。但在山間,他們就是精銳,縱橫山澗,上下疾走,健步如飛,如履平地。他們是天生的山地步兵,吐蕃人將山下的牧民驅趕到山上來據險而守,屬實打錯了算盤。
  五月初七,經過八天時間戰鬥,蘭州以東山間峽谷內的十余吐蕃堡寨,被義從軍壹壹攻克,前後斬首兩千七百余級,俘六百余人。至此,驛道兩側再無威脅,三萬定難軍主力可以順暢通行矣。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