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崛起

朱郎才盡

歷史軍事

不知不覺,小說更新已有二十余天,非常感謝每壹位書友的點擊、收藏和推薦,當然還有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九百壹十六章 由早膳引發的危機

寒門崛起 by 朱郎才盡

2019-5-16 20:39

  壹日無二晨,時間不重臨,轉眼間,朱平安入職裕王府已經壹個多月了。
  在這壹個多月的時間裏,朱平安成功的在裕王府站穩了腳跟,不僅跟同僚關系相處的頗為融洽,而且逐步贏得了裕王的信任,在裕王心目中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並逐步進入了裕王府的決策中樞。
  裕王府的決策中樞並不是壹個特定機構,成員都是裕王欽點的,決策前裕王會征詢他們的意見,最後由裕王拍板決定,跟內閣有點像,可以稱之為裕王小內閣。
  之前小內閣成員為高拱、陳以勤、殷士儋,以及壹位名叫高世定老儒。
  當然,現在還有新加入的朱平啊。
  不過,高世定年級大了,身體也不好,半年前就掛職回四川成都老家養病去了。朱平安進入裕王府以來,還沒有見過他,最近聽消息說高世定有辭官養老的打算,看來,朱平安是沒機會見到高世定了。
  目前,裕王府實質決策中樞也就是高拱、陳以勤、殷士儋和朱平安四人。
  不要小看這個小內閣,別看現在只是裕王府的小內閣,等到裕王登基後,這就變成大明朝內閣了。
  高拱、陳以勤、殷士儋他們在裕王登基後,全都進入內閣,成為閣老了。
  可以這麽說,進入小內閣,就等於日後進入內閣了。
  這壹日早晨,朱平安如往常壹樣,用過早膳後,在劉大刀的陪同下早早的來到了裕王府。
  來到裕王府後,朱平安就發現氣氛有些不對,不管是王府的屬官還是仆從侍女,都壹副陰雲壓頂似的模樣。
  “張大人,這是怎麽了?”
  朱平安攔住了壹位張姓官員,好奇的問道。
  “哦,是朱大人啊,您吃了嗎?”張大人停住腳步,擡起頭意有所指的問道。
  “吃了,在家吃的,這有什麽關系嗎?”朱平安更疑惑了。
  “吃了好啊。”張大人有些羨慕的說道。
  呃,壹個早膳而已,至於嘛擺出這麽壹副羨慕的表情嗎?朱平安更是壹頭霧水了。
  “我的小朱大人吶。”張大人見朱平安壹臉懵逼,不由的靠近朱平安耳朵輕聲說道,“您是不知道,咱府上往常都是供應早膳的,雖然只是清粥小菜饅頭雞蛋,可是今兒個公廚竟然都沒開張,我找相熟的櫥役問了下,原來是咱王府公賬上連買最基本食材的預算都沒有了。”
  呃
  裕王府這是窮的揭不開鍋了?!
  朱平安怔住了。
  早就知道裕王日子不好過,沒想到竟然這麽不好過,連鍋都揭不開了!
  好在王府各位屬官的俸祿由中央政府統壹發放,否則裕王的日子更難,早就爆發欠薪危機,王府都難以正常運轉了。
  不過,現在裕王好像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不要小看這個早膳。
  民以食為生,官員也不例外。
  秦漢時期就已經有官家公廚了,不過那個時候只是朝廷對優秀大臣的特殊優待,並沒有普及。到了唐朝的時候,唐太宗立下了“可定天下,方勤於治”的宏願,為了實現這壹宏願,唐太宗經常延長朝會時間,這樣就導致了很多大臣餓著肚子上朝辦公,影響辦公效率不說,還會留下苛責臣子的名聲。為了解決這壹問題,唐太宗就令朝廷給大臣們提供早膳。沒想到,大臣對此反響特別熱烈,盛贊不已,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於是,唐太宗就將這個臣公的經驗推廣到了全國各地,下令全國各地郡縣凡是有官署的地方,都要設立公廚,為屬官供應早膳。在唐高宗的時候,宰相們還以“政事堂供饌珍羹”為主題召開會議,討論早膳供應標準。
  公廚早膳發展到現在,其不僅是解決官員飽腹問題,背後代表的意義也是很重的。
  對於王府而言,王府早膳供應與否,以及其豐富程度,早膳標準等等,代表了王爺對下屬官員的信任與重視程度。早膳豐富,證明王府重視信任體恤下屬,下屬官員幹勁也高;否則,或者像今天這樣,若是早膳都不供應了,壹天兩天三天還好,若是長久以往,人心也就慢慢的散了。
  “看來以後,得在家吃過早膳再來嘍,哎,又要早起至少兩刻鐘嘍。”
  張大人搖頭嘆了口氣,有些艷羨的望了壹眼裕王府隔壁——景王府的方向,聽說景王府的早膳豐富的很,頓頓都是山珍海味,還不帶重樣的。
  “哎,小朱大人,先不說了,我要去外面找點吃填飽肚子。”抱怨完後,張大人拱手與朱平安作別。
  “好的,張大人慢走。”朱平安拱手還禮,目送張大人向著裕王府外走去。
  壹路向辦公室而去,朱平安又遇到了數位官員,寒暄之中,幾人都提到了早膳斷供問題,雖然達不到抱怨的程度,但看得出也是有意見的。
  是啊,裕王府相比於隔壁的景王府,福利本來就不多,清淡的早膳算是裕王府為數不多的福利,結果現在連早膳都斷供了,也不怪大家有意見。
  從仆從侍女的神色可以看出,他們的早膳估計也是斷供或者削減嚴重。
  簡單供應壹頓早膳,應該花不了多少銀子。如果裕王但凡有壹點辦法,想必也是不會斷供的。
  如此看來,裕王府的財政危機已經是千鈞壹發、迫在眉睫了啊,朱平安壹路觀察,得出了這個結論。
  不用想,朱平安也知道裕王如今困境的癥結在哪裏——歲賜,裕王已經整整有三年沒領到歲賜了。
  由於壹系列的原因,嚴嵩、嚴世蕃父子看不上裕王,跟裕王不對付,尤其是嚴世蕃更甚,嚴世蕃指使戶部克扣裕王歲賜,不給裕王發歲賜等親王福利。裕王屢次讓王府承奉去戶部催要,但年年催,戶部年年有借口,年年沒下文,裕王府年年領不到歲賜。
  裕王沒有副業,唯壹跟寧安公主合開了壹個糕點店,還是月月虧損,除了歲賜之外沒有別的進項,王府的壹應花銷全都是靠著朝廷慣例歲賜過活。
  天知道,三年沒領到歲賜的裕王,靠著以前的積攢、母妃杜康妃的貼補、王妃的貼補,能撐到今天是有多麽的不容易,壹個銅板都恨不得掰成兩半花。
  不過,即便如此,裕王如今也撐不下去了,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