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唐

將臣壹怒

歷史軍事

墨頓是壹個二十世紀的有誌青年,雖然家境貧困,但是根正苗紅,乃是三代貧下中農出身,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千壹百三十六章 壹詩之威

墨唐 by 將臣壹怒

2022-4-15 21:48

  “嘶!”
  所有讀到開篇第壹句,都被墨家子的恢弘開篇所震撼,蜀地乃是盆地,四面環山,歷來都是交通不便,唯有少數棧道可以通行,而且多是山路,蜀道乃是當之無愧的難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謂是壹語道盡了蜀道之難。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不少官員看到下壹句,不由壹楞,秦塞不就是關中之地麽,這麽說來,墨家子面對群臣集體反對,還沒有放棄用火藥炸山開路的計劃,竟然準備用詩詞來為自己助力。
  “難於上青天,未免也太過於誇張了吧!”韋思安噗嗤壹笑道,有些不以為然道。
  然而壹旁的馬總編卻臉色沈重,他雖然對墨家子有意見,但是看到墨家子的文章卻有種忍不住為蜀地開道的沖動。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這就是蜀道?”墨刊面前的眾人忍不住驚嘆道。
  “不錯,這就是蜀道!”壹個行商重重的點頭道,“通往蜀地最短的路程就是走棧道,而棧道就是建在崇山峻嶺懸崖峭壁之上,最窄的地方僅能容下壹人通過,而且全需要人力,否則當年諸葛孔明為何發明木牛流馬。”
  但凡走過蜀道的人,無不對蜀道記憶猶新,這恐怕是天下最難走的壹條商道,每年因為走蜀道而死亡的行商不知有多少。
  “墨家子炸山修路,定然可以壹勞永逸的解決蜀道之難困境,讓關中和蜀地連成壹片,這不禁打通長安城的南上通道,更對蜀地來說,好處頗多。”長安城壹片議論紛紛。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未嘗沒有想過連通屬地和關中,可惜受局限於當時的技術,棧道是他們所做的極限,而如今有了火藥,外加渭水大橋的成功,修通關中到川蜀之地道路的技術已經成熟。
  “癡心妄想!如今川蜀之地到長安城並非隔絕,還有棧道以及其他較遠的道路可以繞行。任誰都知道修通長安城到川蜀之地道路的好處,但是這點好處並不能和火藥泄密的風險相比。”
  韋思安不由冷哼道,在他看來,墨家子不過是做無用功而已,最多不過是請動蜀地官員為其助力而已,根本在朝堂之中,根本改變不了局面,兵部不可能冒著火藥泄密的風險同意修路。
  “不好!”忽然馬總編看到最後壹段,猛然大呼道。
  “怎麽了?”韋思安不由皺眉道。
  馬總編苦澀道:“這壹次恐怕連兵部都要倒戈了。”
  韋思安急忙看下去,頓時呆在那裏,渾身顫栗。
  “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壹句句擲地有聲的詩句,讓他不由頭皮發麻。墨家子竟然用戰略般的詩句寫出了蜀地的戰略困境,蜀道難,那就意味著易守難攻,尤其是劍閣,壹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真的有人造反的話,恐怕只需堅守劍閣,足以讓大唐將士擋在屬地之外,如此壹來,修建蜀道的軍事意義也有了,兵部恐怕再難阻止墨家。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修蜀道恐怕更是難上加難,而墨家子竟然用壹首詩詞改變了局面,墨家子不愧是墨家子。”馬總編感嘆道。
  原本墨家子主張修蜀道可是所有人都反對,孤立無援,如今墨家子的這首詩詞壹出,兵部的態度則會立即大變,而川蜀之地的官員則會立即倒戈,帶頭主張修通蜀道,朝中的形勢立即有利於墨家子而來。
  韋思安冷笑道:“不可能,想要修通蜀道除了朝堂爭鋒之外,還有壹個最實際的問題,那就是錢,這幾年朝中大肆修路,早已經掏空了國庫,根本拿不出來修建蜀道的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墨家子又拿什麽修建蜀道。”
  “可是萬壹墨家子再次提議發放債券呢?”馬總編皺眉道。
  韋思安搖頭道:“利用墨家先進的墨技吸引朝廷大肆基建,此乃墨家子的陽謀,壹來朝廷因此而重用墨技,二來,朝廷則需要從工業汲取大量的稅收來彌補虧空,就更加離不開墨家,如今儒家已經洞察了墨家子的陽謀,墨家子想要再故技重施,恐怕就要難上加難了,本公子可以保證,只要年初大朝會壹開,國庫那點錢財根本過不了夜,發放債券更不用想,除非墨家子還想用墨家村壹己之力來修建蜀道,可是蜀道可不比渭水大橋,就是十個墨家村也填不上這個大窟窿。”
  “全面圍困墨家子,此乃儒家已經達成的共識,從現在開始,墨家子想要成事已經是千難萬難了,更別提像修蜀道這等超級工程。”
  聽到韋思安的話,馬總編不知道該是高興還是悲哀,堂堂儒家因為壹己之私,竟然為了反對而反對,這壹刻,他隱隱約約竟然期盼墨家子再創奇跡,修成蜀道這個惠及萬民的工程。
  果不其然,隨著膾炙人口的蜀道難的廣泛傳播,蜀地的困境清晰的擺在大唐面前,全民掀起了需不需要修建蜀道的熱議。
  “川蜀之地苦路久也。”
  當蜀道難傳播到川蜀之地的時候,百姓聞之無不潸然淚下,川蜀之地受困於蜀道,每次出川都是壹件極為痛苦的事情,現在終於看到了曙光,只要能夠修通蜀道,日後川蜀之地和關中連成壹片,這其中的好處足以讓所有蜀民心動。
  在治下百姓的不斷請命之下,蜀地的官員再也坐不住了,聯名上書朝廷,請求修建蜀道。
  蜀地官員的上書才剛到,半退休的李靖也上書陳述蜀地的地勢險要,壹旦有突發狀況,必成後患。加強蜀地和關中的聯系,修建蜀道乃是勢在必行。
  頓時朝堂形勢大變,原本胎死腹中的蜀道計劃再次成為朝堂的焦點,而這壹切的變化竟然是墨家子的壹首詩所引起的。
  “墨家子壹詩之威竟然如此。”所有知道內情之人無不咂舌道。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